人们从浙江之窗瞻望中国未来,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行稳致远的内在逻辑。
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信仰信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下一步,到2035年,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百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经过一百年的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实现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二〇一六年一月五日在视察十三集团军时的讲话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我多次瞻仰党的一大会址,每次都有很深的感触。二〇一三年七月十一日、十二日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昨天,一踏上兰考的土地,我的心情依然很不平静。二〇一六年二月三日在江西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一九二六年,宁夏就建立了我们党的组织。
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二〇一九年四月十七日在重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革命胜利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拱手相让的,而是用流血牺牲换来的。
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二〇二〇年九月三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重庆要运用这些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仰,养成浩然正气,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要抓好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用好红色资源,增强党性教育实效,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希望你们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
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把这些故事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一九三六年红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尽管看的、听的都比较熟悉,但我还是想多看一看、多听一听,因为每一件实物、每一个故事都能引起我的心灵共鸣。
河南也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杨靖宇、彭雪枫、吉鸿昌等都是出自河南的英雄烈士。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二〇一九年九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懂得党的初心和使命之可贵,理解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之重要。我在延川生活期间,对延安精神有切身感悟,当年每到一次延安,心里都充满崇敬和激动。二〇二〇年六月十日在宁夏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吉林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进行了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庆谈判,周恩来同志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这里同反动势力展开了坚决斗争,邓小平同志在这里领导中共中央西南局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井冈山斗争的伟大实践,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抉择、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成长具有关键意义。二〇一九年九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传承红色精神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
这些都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为山西发展提供精神力量。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顾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总结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阐明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
部队中像这样的红色资源很多,要发掘好、运用好,丰富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内涵,加强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确保官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工作,保障好老区群众生活,让革命烈士含笑九泉。结合正在全党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我们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关于用好红色资源的相关论述,一起学习。
二〇一四年三月十八日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上午,在古田会议旧址和纪念馆现场,先辈们探寻革命道路时筚路蓝缕、艰辛奋斗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重庆涌现了大批大义凛然、高风亮节的共产党人,如信仰坚定、不怕牺牲的赵世炎等人,英勇善战、屡建功绩的王良等人,坚贞不屈、永不叛党的江竹筠、王朴、陈然等人,严守纪律、勇于牺牲的战斗英雄邱少云,等等。解放战争时期,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四战四平、围困长春,党领导人民军队在这里奏响一曲曲胜利凯歌。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现在就看谁能够抢抓机遇,谁有这样的一种担当,谁有这样一种使命感,谁有这种能力做好这些事情,国家都会全力支持。
抓创新不问出身,就是要激发各行各业的创新活力,营造鼓励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社会氛围,让项目管理、成果评价、经费使用、人才成长围绕是否有利于创新的标准设置。(本期特约专家:刁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创新的关键在人,要形成培育、使用、激励有创造力人才的好土壤,使中国成为汇聚创新人才、唤起创新使命、创新引领发展的暖房,让创新之花盛开在中国大地上。这段话出自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在福建福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我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保持发展动力,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抓创新不问出身,就是要发挥一切有利于创新的积极因素,瞄准科学技术前沿和战略趋势,基础研究要有前瞻性,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要紧贴现实需求,集合我们各方面的优势打造一批拥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高地。
我们现在抓创新不问出身,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就是最重要的。抓创新不问出身,就是要激发人的创造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没有终点,新形势要求我们抢抓机遇、勇于担当,激发创新活力,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绵延不绝的动力。通过创新,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